重庆画室带你欣赏《奔马图》
徐悲鸿的《奔马图》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创作于 1941 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奋起抵抗外敌入侵 。
画中的马肌肉强健,腹部圆实,头略向右倾,鼻孔略大,正腾空而起,昂首奋蹄,鬃毛飞扬,展现出刚劲有力、意气风发的姿态 。
从画面上看,这匹马身姿矫健,肌肉紧绷,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正处于奔腾的瞬间,鬃毛随风飞扬,犹如烈烈战旗。马的头微微向右倾斜,鼻孔张大,似乎在喘着粗气,又像是在发出激昂的嘶鸣。每一根线条都流畅而富有张力,将马的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它的四蹄腾空而起,马蹄的形状和姿态展现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好像能听见马蹄敲击大地的清脆声响,有一种勇往直前、锐不可当的气势。
在绘画技法方面,徐悲鸿展现出了极高的造诣。他运用浓墨来描绘鬃毛,使其厚实而浓密,层次感分明,那飞扬的鬃毛仿佛有了生命,在风中舞动。同时,淡墨枯笔的运用巧妙地扫出了鬃毛的飞扬之势,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在马的身体塑造上,他结合了西方绘画中体与面、明与暗分块造型的方法,使马的身体有了强烈的立体感和光影效果。例如马的腹部,阴影处用墨较淡,生动地显示出柔软且富有弹性的质感,而马的头顶、胸部、马蹄、臀部的留白处理,更是点睛之笔,凸显了高光,让马看起来更加立体真实,仿佛要从画中奔腾而出。
《奔马图》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这匹马所承载的意义远远超越了画面本身。它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在困境中奋勇向前、顽强抗争的中国人民。它激励着人们在艰难岁月里保持昂扬的斗志,向着自由和光明奔去。这幅画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民族精神的不朽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