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美术培训:带你认识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列奥纳多・达・芬奇达芬奇出生于 1452 年 4 月 15 日的意大利芬奇镇。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并称为 “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从小就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天赋和好奇心,通过自学和在画坊的学习,掌握了精湛的绘画技巧。他一生经历丰富,曾在佛罗伦萨、米兰等地工作,为不同的统治者服务,创作了众多杰出的艺术作品和科学研究成果。
代表作品有《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蒙娜丽莎》等,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今天我们主要来欣赏一下《最后的晚餐》:
这幅壁画取材于《圣经・新约》中耶稣受难的故事,主要呈现了耶稣和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场景。耶稣告知门徒们 “你们中间的一个会出卖我”,画作描绘了众人听到这句话后不同的表情和反应,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一主题在基督教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对信仰、背叛、救赎等核心教义的深刻诠释。
达芬奇选择了这一极具戏剧性的瞬间进行创作,使画面充满了张力和悬念。相比于其他画家对这一主题的表现,达芬奇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让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每个人物在面对这一重大事件时的复杂情感。
画面采用了平行辐射线式的构图,以几何图形为基础来散布画面。耶稣位于画面的中心位置,所有的线条都向耶稣头部汇聚,使画面产生了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突出了耶稣的核心地位。
将十二门徒分为三组,每组三人,分别位于耶稣的两侧,形成了一种对称而又富有变化的布局。这种分组方式既符合当时的宗教仪式和用餐习惯,又便于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反应。每个人物的姿态、动作和表情都各不相同,通过精心的编排,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利用透视原理,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纵深感。餐桌的横向线条和人物的纵向线条相互交织,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同时,通过对人物大小、位置的安排,营造出了一种真实的空间氛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晚餐的场景之中。
色彩较为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画面以暖色调为主,人物的服装颜色丰富多样,既有明亮的红色、蓝色,也有深沉的棕色、黑色,这些色彩相互映衬,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
巧妙地运用了光影对比,耶稣背后的窗户透进的光线照亮了他的身体,使其成为画面的焦点,同时也将其他人物笼罩在不同程度的阴影之中。这种光影处理不仅突出了人物的主次关系,更营造出了一种神秘的氛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犹大的身体处于阴影之下,与耶稣的光明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他内心的邪恶和背叛。
达芬奇以极其细腻的写实手法描绘了人物的形象和表情,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仿佛是真实的人物出现在观众面前。例如,彼得的性急、犹大的惊恐、约翰的悲伤等,都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动作姿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在传统的宗教题材绘画中,人物形象往往较为刻板和程式化。达芬奇打破了这种传统,将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到作品中,赋予了人物更加真实的情感和人性,使作品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他的这种创新精神对后来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典范。